清明
梨花落后清明
燕子来时新社
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
清明,风至,
万物生长至此,
皆清净明洁,故得名清明。
今年清明时间
二月廿三辛丑年 牛壬辰月 壬午
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,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自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。
万物生长吐故纳新,
四野明净天清地明。
鸟儿啾啾,桃李初绽,
春山如黛,涧水潺潺。
伴着花香舞于天际,
天地间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喜悦。
春山如黛
桃李初绽
一湖春色
姹紫嫣红
涧水潺潺
天地悠悠
【清明 · 物候】
一候 · 桐始华
白桐花次第绽放,春满枝头。
二候 · 田鼠化为鹌
喜阴的田鼠不见了,全回到了地下的洞里。
三候 · 虹始见
空气清新,新雨过后的天空可见到彩虹。
【清明花信】
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。
【清明 ·习俗】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,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。
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,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谐合一,讲究顺应天时地宜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
清明节不仅有祭扫、缅怀、追思的主题,也有踏青郊游、愉悦身心的主题,“天人合一”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
在古代,清明有很多习俗,除了禁火、寒食、扫墓之外,还有踏青、植树、荡秋千、插柳条等等。
扫墓祭祀
扫墓祭祖,是清明节俗的中心。古时为了农事的丰收,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,还得请祖先保佑,于是渐形成春祭的传统。
清明扫墓,人们要清除杂草,培上新土。再摆上果蔬糕点等供品,摆上鲜花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,祈愿逝去的先人以得安宁。
往年,每逢清明节,人们无论身处何方,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,缅怀祖先。人们慎终追远,因为只有不忘记从何处来,才能知道往何处去。今年,疫情蔓延,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,很多人只好在家里表达对祖先的思念。
蹴鞠
蹴鞠,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早在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中就有“连翩击鞠壤”之句。
放风筝
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会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在夜里像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神灯”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飞后,剪断牵线,任它们飞走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踏青
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但是,现在仍然是疫情防控时期,大家出门踏春,不要忘记做好个人防护,带口罩,不聚集。
清明 ·食品
清明团子
青团又称清明饼、艾叶粑粑、艾糍、清明果、清明团子等等。将艾草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,然后包上豆沙、枣泥等馅料,用芦叶垫底。
蒸熟出笼的青团,色泽鲜绿,香气扑鼻,是民间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。
清明粽子
在浙江湖州,清明节家家裹粽子,可作上坟的祭品,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。
还有吃藕,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。发芽豆,是博得“发家”的口彩。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,是取其“青”字,以合“清明”之“青”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。春茶,经过春雨的滋润,吐着新绿,鲜嫩滴翠。空山新雨后,三五成群的采茶女,戴着斗笠,背着茶篓,穿梭于茶园田埂,明媚了江南的茶山春色。
陆羽《茶经》
陆羽《茶经·三之造》中有说:“凡采茶,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间”。此时采摘的茶叶尤为饱满新鲜、香高味醇,为一年之中的佳品。唇间轻抿一口,仿佛喝下了整个春天。
【清明 ·寄语】
清明是追思,更是追远。
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。”
人们在拜祭中追忆先辈生活点滴,学会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,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。
慎终追远时,清明是节日;
放歌逐春时,清明是节令。
这个节日,既有着生离死别、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,又包含了万物更新、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。
我们既缅怀昨日,也憧憬明天。
既留恋故乡,也遥望远方。
既心念先祖,也不负春光。
2021年的清明,注定跟往年不同。现在仍处于疫情防控时期,各地提倡“云祭”:献花、点烛、上香,文明祭祀,使清明更加清明,让思念常在,让青山常在。
千百年来,我们选择了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,思考祖辈给自己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,传承家族文化,追寻人生意义。
天地清 春光明
在煦煦春风中 吐故纳新成长
在潋滟波光中 照见内心澄澈
在天地万物间 感受时光清明